以信用建设助力基层治理提档升级

2025-04-30 07:57 来源:法治日报
查看余下全文
(责任编辑:臧梦雅)

以信用建设助力基层治理提档升级

2025年04月30日 07:57   来源:法治日报   刘 杨

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,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。前不久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在“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和治理机制”中明确提出,推动信用赋能基层治理。这一要求精准把握了社会信用与基层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,契合当前基层治理的实践规律,对夯实国家治理根基、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。

从历史经验来看,中国传统“熟人社会”便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信用机制。这种信用机制以社会关系和社会信息的熟悉化为基础,本质上是依托对社会主体品性、道德的信赖而形成的“人格化信任”。在传统中国,这种信用机制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治理基础,人们比较在意道德、伦理、舆论等社会评价,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更倾向于遵守社会规范和秩序。

改革开放后,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,基层社会进入高速转型期,社会关系逐渐从“熟悉”走向“半熟悉”乃至“陌生”,利益和观念日趋多元,一些群众出现重权利轻义务、重利益轻责任的观念及行为偏差,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。面对违反公德的行为和轻微违法问题,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往往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,时常被迫游走于法律边缘,通过灰色手段规制越轨者,这使得治理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备受质疑。

在此背景下,一些地方探索将社会信用机制引入基层治理。例如,有地方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建立诚信档案制度,详细记录家庭成员的守法诚信和违法失信行为,并以此为依据开展诚信家庭创建评选活动,对诚信家庭予以表彰奖励,对失信家庭成员进行惩戒。这种创新实践将基层治理事务与家庭诚信直接关联起来,通过诚信档案制度建立起社会信用评价体系,使信用由道德层面的“软约束”转变为制度层面的“硬规则”,有效促进了自律与他律、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的有机结合。

经验表明,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从多个维度改善基层治理状况。首先,以社会信用为抓手,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可以制约甚至制裁轻微越轨行为,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难点痛点;其次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法治手段的局限性,使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;最后,可以有效弘扬社会文明风尚,提升社会道德水平。可以说,在社会转型背景下,社会信用机制通过整合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等多种治理思维和治理方式,有助于再造基层治理能力。

可以预见,在国家战略导向和社会现实需求的双重驱动下,社会信用体系将对基层治理提供基础性、系统性和持续性的支撑作用。《意见》也明确提出,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,加强涉农信用信息归集共享,明确采集责任,优化精简采集指标和评价规则,提升对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水平;推动信用赋能社区治理,支持信用园区、街区建设。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目标出发,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应当注重做好以下工作:

第一,建立涵盖基层治理领域的信用体系。与西方国家不同,中国不仅仅是围绕经济交易和金融活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,而是希望社会信用机制能够向社会治理领域广泛拓展,充分发挥信用信息的社会治理功能。因此,应加强社会治理领域的信用信息归集和管理,使社会信用体系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各类主体的守法守规守信状况。在此基础上,将基层治理需求和目标合理嵌入社会信用评价标准,助力纠纷解决、公共服务、政策执行等治理工作。

第二,提高信用体系与基层治理的适配性。目前,部分基层主体生产生活实践的规范化程度不高,难以纳入现代化信用体系。例如,一些农业经营主体无正规的经营、财务数据,没有固定报表,信用信息的采集和识别存在困难。因此,对这类主体可以适当简化采集指标,并优化评价规则,使信用体系更加适配基层治理现状和需求,确保社会信用机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。

第三,确保在基层治理中规范运用信用机制。在实践中,一些地方泛化运用失信联合惩戒措施,侵犯了公民权利,引发群众不满。因此,要完善基层治理运用社会信用机制的制度体系,防止信用机制泛化滥用,切实保障基层治理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。

(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院(国家治理学院)准聘制教授)

(责任编辑:臧梦雅)

精彩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