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几个周末,许多人的朋友圈被花刷屏了。赏花,带来了春天独有的浪漫,也激活了消费的一池春水。
赏花踏春,古已有之。从“若待上林花似锦,出门俱是看花人”,到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”,再到“卖花担上,买得一枝春欲放”,每一句都是春日的请柬;从酒赏到香赏,从琴赏到谈赏,从茗赏到图赏,每一种都蕴含着亲近春天的热望。向自然朝圣,与时令对话,从古至今,这份雅俗共赏的文化底色从未改变。
当下,旅游越来越成为美好生活的“标配”。《旅游绿皮书:2024—202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》指出,旅游需求日益纵深化和体验化,其典型例证便是城市漫步、城市骑行的兴起,以及各地早餐摊、菜市场和夜市的火爆。同理,“赏花经济”也不止于单纯的打卡出片,而是应该以花为媒,闹出“花样”春意,打破“春日限定”,将“颜值”变成“产值”。梳理各地做法,可以总结出三个方面的创新思路。
在时间上做文章。比如,借助现代科技赋能,古人“只恐夜深花睡去”的遗憾,多少可以得到弥补,成都一园区就联合科研机构研发早花油菜,成功将传统的一个月花期延长到三四个月,实现了“超长待机”;又如,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,春樱果冻、玫瑰鲜花饼等留住了“春天的味道”,也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;江西婺源油菜花名声在外,当地还在夜间推出“花间观星课堂”“萤火虫夜游”,进一步发掘乡村生活的人文经济学价值。从全域旅游的视角来看,赏花只是一个天然的“流量入口”,如何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,以体验换时间,以时间换消费,值得深入思索。
在空间上做文章。放眼全国各地,“赏花经济”的同质化是一大瓶颈,个别地方一哄而上,热衷于“抄作业”,最终遭遇无人问津的尴尬。打开文旅新空间,还是要因地制宜、打好特色牌。今年武汉推出的“立体赏樱”就令人眼前一亮,樱花环抱的晴川阁将古建筑群变为天然剧场,樱花空轨、樱花巴士成为流动的风景,被网友点赞“浪漫又务实”。当然,在“旅游饭”的赛道上,无论是通都大邑还是乡野山村,基础设施的完善都是前提。在岭南大地,这更成为了一个显著优势——大湾区坐拥“1小时交通圈”,粤东西北互联互通,一日赏尽岭南花不是梦。
在关系上做文章。前不久印发的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》明确提出,深化线上线下、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,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。在时间和空间上做文章,很大程度是要从关系上着力,给“一朵花”找“好搭子”,促进多业态融合联动。民宿度假、非遗美食、亲子互动、研学康养……花不拒游人,亦包容各业,整合多方资源,注入文化基因,捕捉年轻人的审美需求,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,打造文化IP,释放消费潜能。有的地方正是通过精心培育节庆品牌,像“滚雪球”般上新文旅元素,把“自然流量”用到极致,突破了“保鲜期”和“天花板”。
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“金”。春色如许,更待消费热力如春。